近日,一则关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调查传闻引发舆论风暴,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。与此同时,少林寺所构建的商业版图也逐渐进入民众视野中。这座商业帝国之所以能稳如磐石,除了仰仗那位拥有“通天能量”的大和尚,更暗藏着知识产权运营的终极路径和方向。让我们抽丝剥茧,一起了解这座千年古刹背后的品牌防御体系与商业逻辑。
一、从“少林牌火腿”到“少林寺”注册: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觉醒
1994年,漯河市罐头食品总厂未经授权使用“少林牌”注册火腿肠商标,少林寺以名誉权侵权为由将其告上法庭。这起由释永信主导的案件,不仅成为中国宗教界名誉权诉讼的里程碑,更意外点燃了少林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。从那时候开始,少林寺开始意识到商标的重要性,便开始了IP狂魔的成长之旅。
事实上,少林品牌的商业化起点可追溯至1982年——电影《少林寺》上映后引发全球关注,同年一家医药保健品公司抢注“少林寺”商标,成为早期品牌侵权的典型案例。直到1997年,嵩山少林寺才正式启动系统化商标保护,注册首枚“少林寺”商标(第3类、第5类),标志着其品牌防御战略的正式落地。
二、从“少林”到“Shaolin Games”:构建全球化商标防御体系
次年,少林寺加速扩张商标版图,在25类(服装鞋帽)、30类(方便食品)、35类(广告销售)、41类(教育娱乐)等核心领域提交注册申请,形成以文旅产业为核心,覆盖食品、医药、日化等45个国际分类的全类别保护体系。
截至2025年7月27日,少林寺累计申请商标988件,其中519件已注册,280件完成续展,几乎实现全品类覆盖。
除了全类别注册商标以外,少林寺还进行了以下商标防御性策略:
1、地理标识:注册“东少林”“南少林”“西少林”“北少林”,阻断地域性“傍名牌”行为。
2、近似商标:如“少林印象”“少林生活”,防止他人通过变体商标稀释品牌价值。
3、国际布局:在欧美、日韩、东南亚设立文化中心,同步申请国际商标,保护海外权益。
这种“核心类目精准打击+全类防御无缝覆盖”的布局模式,为后续品牌商业化打下法律根基,很好的保护了少林寺品牌。
三、少林”+“释永信”:姓名权与品牌权的双重防御
1999年释永信升任方丈后,少林寺的商标战略进入快车道,其姓名商标争议与品牌扩张期(2000-2010年)高度重叠。第三方曾试图将“释永信”注册为商标,涉及广告销售、服装鞋帽、方便食品等类别,但均被少林寺通过法律手段驳回。这场姓名权保卫战,显示出了少林寺帝国的商业野心,也展现出少林品牌与释永信的高度关联。
四、从文化IP到印钞机:直接收益与间接价值双轮驱动
少林寺通过商标战略实现了可观的直接收益与间接价值。在直接收益方面,十年间通过IP授权(涵盖服装、游戏、影视等领域)累计赚取超2亿元;其分布于全球50多个国家的海外武术中心采用会员制运营,年收入超千万美元;同时,依托少林文化开发的游客体验课(打坐、拳法等)年创收1.2亿元,旗下淘宝店(禅香、药膏等商品)在直播带货中更创下5分钟售空500万元的佳绩;在间接价值层面,全品类商标注册显著提升了少林品牌的市场估值,为其参与房地产、文旅项目等商业合作提供有力背书,而系统性商标防御策略则有效遏制了“傍名牌”行为,维护了品牌形象的纯净度与长期商业价值。
方丈释永信事件引发舆论震荡,虽然短期内会对少林寺商标的市场估值造成冲击,但是价值不会因此消失。2010年李连杰在接受央视节目《流金岁月》采访时,回忆起1982年拍摄《少林寺》时的情景,他说道:“当时少林寺里真正的出家人没几个,而且都没什么武功。”而如今,少林寺的商业版图已拓展至文化、影视、旅游、餐饮、房地产等多个领域,支撑这一庞大体系持续运转的,正是知识产权的全面布局——从商标注册到品牌管理,从文化IP开发到商业边界划定,知识产权是少林品牌抗击风险、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保障。
而这些以释永信名字为内容注册的商标,将何去何从,让我们拭目以待,或许其会成为少林寺历史发展的一部分,或许会成为一个污点,被注销被舍弃,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。随着新任住持印乐法师的到任,我们期待少林寺的知识产权能更早地为社会传递正能量,也衷心祝愿少林寺发展顺遂。
(作者:聚信汇智知识产权 来源:聚信汇智知识产权公众号)